从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山西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到“2019中国中职百强”、全国首批、第二批、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再到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高水平骨干职业院校,教育部、财政部“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教育部“2020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

70余年,华北机电学校奋勇开拓,砥砺前行。特别是近年来,学校聚焦“六新”突破和新兴产业集群要求,抓住大力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这个关键机遇,转观念、转思路,主动融入山西转型发展,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特色建设实现新突破,2020年入选“尧城(太原)国际通用航空飞行大会理事会理事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等。

以新理念办好新类型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类型教育的提出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运行”板块,充分显现了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越来越重要。

“面对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和山西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需要新的理念来推动。”华北机电学校校长冯国华认为,职业教育从一元结构走向双元结构的办学格局,使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更“紧”;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特点,使它服务产业发展更“准”;职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全覆盖培养,使它服务产业发展更“深”。作为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华北机电学校,必须始终不渝地立足服务产业发展,坚持“服务军民融合,成就出彩人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此,冯国华解释道,“服务军民融合”是上接天线,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找准需求,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山西军工行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成就出彩人生”是下接地气,通过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其具体表现就是服务产业转型发展。 服务新兴产业发展 服务山西转型发展

“服务山西转型发展,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要铺就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互动之路。”学校党委书记茆有柏说:“学校要继续做好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作为一所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起来的国家级重点学校,学校始终与山西军工行业休戚与共,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突出军工”的专业结构。近几年,学校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用市场的理念保障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接。2018年新设工业机器人、3D打印、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2019年新设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对外,一方面,牵头成立山西军民融合职业教育集团,挂牌山西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长治分院、长治市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推进领导组办公室,助推区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和彰显学校服务山西军民融合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挂牌成立“山西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训中心”、长治市“全民技能提升工程A类培训资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承训机构”,大力拓展培训职能,2019年组织完成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火箭军技能培训、山西民爆行业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5000余人次,学校正在逐步形成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锻造人才培养“华北机电模式”

新时代职业教育所构建的是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教育。

华北机电学校在发展中把握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融共育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融”,就是坚持人才培养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需要,以学历证书“1”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为标准,把职业标准作为课程设置的标准,确保能够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即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构建“书证融合、课证融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共育”,就是将企业纳入办学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办学模式,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商培养方案、共管培养过程、共评培养效果、共享培养结果”共育模式;所谓“四结合”,就是学校着力坚持“课程体系与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相结合、能力考核与‘1+X’证书相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构建“产教融合”教育场景,真实还原企业(岗位)运作环境过程,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应用型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

“双融共育四结合”模式的确立,促进了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密切对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明显提升,成为用人单位争相预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该校学生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全国双证书工委会“1+X”证书研究实践基地。

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培育工匠精神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还必须加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茆有柏说。

在这一过程中,华北机电学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学校把工匠精神作为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渗透于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二是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把工匠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新生特别教育、养成教育、德育述评等工作,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同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三是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学校围绕“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开展工匠文化进校园活动,设立周建民大师工作室,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布置直升机、坦克、加农炮等军工产品模型,强化师生使命信念,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扎实、技艺精湛、具有工匠精神和甘于奉献品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这几年,学校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构建了完善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了典范,先后被教育部和人社部命名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首批“三晋工匠技能实训示范基地”。

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的大路上,华北机电学校正以高质量发展昂首迈进“十四五”。